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我所認識的泰北何寶球恩師 泰國 李 琦

芳名遠播的泰北何寶球老師,是中華函授學校在海外泰國北部的總負責人,今年七月三日在她所籌組的慶祝中華函校建校五十九周年的慶祝大會上,數百學員歡欣鼓舞,載歌載舞歡慶同樂,大家很自然的談起她,衷心稱讚這位熱心中華文化傳播的『何老師』。的確,何寶球老師真是可親可敬可愛。
我認識何寶球老師是這樣一個機緣:我作為一個基督教傳道人,當時正在泰北一個很大的基督教教育中心事奉,偶然在閱覽室翻到一本中華函授學校編印的『函校通訊』,我即刻有心報名,想進修某些學科,但一些有關的報名情況不夠明白,想寫信到函校詢問。結果因為在後頁看到了中華函校在泰北區的總負責人何寶球及其通訊地址(P.O.Box12 Maesai, Chiangrai, 57130),我就寫信向何女士詢問。想不到幾天後,我就及時收到何女士的回信,她辭意誠懇謙遜,文字清秀娟麗,而且她的專用信箋紙上印明何女士是作家,世界日報記者。如此說來,何女士還是一位令人敬慕的才女,名人,且必定是一個身兼數職的大忙人。我按她的回信指點,填好報名表,在函校報了名。
半年多以後,函校的資料寄來了,資料編得非常之好,水準極高,令人愛不釋卷,我十分歡喜。但後來又有一些問題,如:作業如何寄法?是月寄還是年底十講一齊寄?工作調動地址變化後怎麼辦?若因郵包有漏收,中間缺失了資料,那作業怎麼辦……我遂相約幾個同期報名的函校學員,專程乘車去拜訪何女士。
何女士的家在泰北最著名的華人滿堂建華中學旁邊,這裡真是鐘靈毓秀,水潔山青。何女士的家以翠屏秀山為其靠椅,綠水溪岸環繞樓園,園中奇花異卉、曲徑幽謐,清爽儒雅,可不是一個仙家修煉,作家寫作的好地方?
我們在旁下石桌凳上坐等女佣的通報,一位慈祥的老媽媽走下樓來,和藹的向我們打招呼並自我介紹。哦,原來何女士是一位約六十歲的慈愛胖媽媽呀!我們一下子解除了拘束而輕鬆起來。剛才朋友等待時整領梳頭,怕何女士是位年輕才女而扭捏汗出,如今都釋然了。我們問好,說明來意之後,何老師為我們擺上開心果、糖果和剖好的榴槤招待我們。相見如故,談話甚歡。但我們知道她是大忙人,不敢久留。臨走,拿出我們預先準備的一點點心意,她卻婉拒,但終於沒有傷我們的臉面,收是收下了,卻告誡我們:今後不許這樣做呀。─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何寶球女士的美好印象。從她及時回信給我的禮貌,到我親見她慈祥的為人,我真是深心喜悅她、欽佩她。
一年以後,機緣湊巧,我到泰緬邊界一處阿卡族寨子滿東傳基督教,開荒建立起了「揚愛教會」。誰知這個阿卡寨子就是漢人滿堂村的鄰村。漢人建華中學是清早和夜晚上課,因為不敢與學生在泰文學校的時間衝突。由於不影響我白天的傳道和教會牧養工作,我亦接受聘請到著名的建華漢人學校去任職中學數理化教師,想不到何寶球老師竟然還是建華中學的教師。於是,我們相處的時間多了,我對她的了解和敬意也日日增加。她的夫君作家李心通也在該校任教,我們相處甚洽。她在別的方面的造詣和成就等等,茲不贅述了。如她的教學工作親切善誘、熱忱助人、和睦處世、嘔心創作文學作品、及時報導新聞……在此單就她對中華函校在泰北的文化傳播表現的熱心情況,作一概要介紹。


一、有關中華函授學校的報名、宣傳工作。
何寶球老師真是盡職盡責不遺餘力。每年只要一到五月份,中華函授學校的報名通知和宣傳資料一寄到,她立時開始張貼、宣傳、散發並指導填寫報名表格,找年輕教師們、學生們、村中的青年人談話,鼓勵人們報名進修,並追蹤填表報名的事情。又收集報名表幫助郵寄,連郵寄費都自己墊上,免了很多新舊學員的麻煩和畏難 ─因為一些學員身分上一直取不到泰政府的合法證,出門即有礙有險,且又樂於節省郵資,也就完全信靠她幫郵寄、幫收郵件等。


二、即時的組織函校學員們舉行一些活動、交流、座談或會議。
今年最重大的一次活動是七月三日,約有兩百人在滿堂建華中學參加中華函授學校五十九周年校慶,何寶球老師和她的夫君作家李心通老師為之籌劃了很久,組織得十分周密十分好,慶祝活動很熱烈很隆重,會議很成功又很熱鬧。各界知名人士都參加,重要指示和講話對函校學員甚為鼓舞,結業證書頒發時簡直掌聲震耳欲聾。午餐又是他們夫婦自掏腰包請客,數百人歡聚一堂共享牛肉米乾和難得的喜悅交流。人客將盡,何老師汗流滿面幾乎累垮了,坐下來如釋重負地說:「心上一塊石頭這才落下了地!」─可見組織一次文藝慶祝活動外帶餐敘不簡單!


三、平時加強作業輔導、宣傳、追蹤、催促。
我們知道,人都是有惰性的、能懶散、放鬆自己時,人人都不想做事寫作業。在泰國,華人因為身分、語言、貧窮、文化隔閡等多種原因,想弄點中文進修資料較難找得,所以在函校報名的學員,多半還是希圖從祖國得到寶貴的進修學習資料(況且不必花錢買),然後慢慢看,慢慢學習消化。講到做作業,要時間,要花郵寄費,要乘車去城裏交信得冒警察敲詐勒索華人的驚險。尤其是沒有時間,成天忙找吃糊口都忙不贏。如果不是因為慈愛的何老師催促,又答應幫助寄做好的作業,筆者也是個只想得資料不想寫作業的函校學員。因為即使得到結業證,也不會就因此地位高一點,改善得靠那些資料化成了自己的血肉,有了養生的更好本領。所以祖國函校寄來的書是一定要看的;作業麼,好像只是為了何老師。
何寶球老師因為熱心於函校服務性工作和其他社會性工作,對自己家庭和子女的關照相對較少,可以說她的整個家庭都為她作出了巨大犧牲。但她的家庭仍然一直支持她的工作,特別是她的當作家、當教師的丈夫李心通先生,凡事都幫著她謀劃,乃至出錢出力在所不惜。偉大的奉獻和施愛,使他們贏得了函校學員們和所有學生的真誠敬愛。一般村民叫何寶球為何老師,青年男女們都愛摟著拉著喊何老師,心裡覺得這樣喊更親切,更抒情達意。她也童心不老,有時竟滾倒在女青年們身上開懷大笑,同大家打成一片,一點沒有大人物的驕矜可畏。
他們夫婦倆正像兩支蠟燭,為了照亮別人,燃燒著自己,隨時發出美麗的光。六十多歲的老夫婦啊!相親相愛,相幫相扶,為了人類,仍然像兩支蠟燭,在繼續地燃燒、燃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